2012年首善之区的721特大暴雨犹在目前,9年后的同一时间,更大的灾难在郑州发生。
可是,到现在为止,我没有看到任何一段由机构媒体拍摄的郑州暴雨视频,也没有看到电视台记者哪怕是作秀的直播。
昨晚到今晨,郑州暴雨的视频开始刷屏(我所看到的视频都是民间、个人拍摄)。有朋友看了一直在哭,因为视频展现了一些人被冲走,但是旁观者又完全无能为力的景象。有些视频中有哭声,有的则能看出拍摄者的冷静。
这就是我们接触这次暴雨的方式。它是不明真相的灾难,无头无尾的灾难,我们无法知道被冲走的人是否得救,也不知道具体在什么位置。一个父亲一直努力想在街道的洪流中捞起孩子,结果与孩子一起被洪水卷着,快速消失在远处。三个人试图搭救落在下水道的工友,他们所站立的地方忽然坍塌,瞬间被洞口吞噬。
镜头戛然而止,很多只有15秒。你无法获得一个连贯性的认知,也就无法理解灾难,你只能承受一次又一次心灵的撞击。
到目前为止,我只看到一个称得上是新闻的“事件”,发生在郑州地铁。最初的几段视频,展现的是地铁里被困的人们,水已经到了脖子的位置,有人在拼命打电话报警。这几段视频至少刷屏了好几个小时,在各个群里都出现过。
后来看到一条通报,说地铁里的人已经全部“安全转移”,有热心的朋友又在各个群“扩散”,让大家安心,这多少有点“自愿辟谣”的“公民意识”。就在大家开始略感欣慰的时候,又出现一些来自地铁里的视频,有人躺在地上,好几位都是女性,身上有血;还看到按压胸部抢救的画面,这一切都说明,地铁里出现了伤亡。
官方通报在今天早上出现:地铁方面及时组织疏散和救援,共疏散500余人,有12人不幸遇难。这就是我们得到一条完整信息的过程:自主、自助,努力拼凑。
就连地铁里12人遇难的新闻,在通报中也变得走样。“郑州暴雨造成市区12人死亡”,这是除财新外几乎所有机构媒体的标题,也是微博热搜的表达。一个有起码编辑训练的人,都应该看得出这种表达的误导性,它让人相信,这次暴雨一共只有12人遇难。
这应该被理解成报道事故,但却也是大家的工作习惯:在重要时刻,最好使用官方通报,不要在句子中流露一点个人思想。
郑州机构媒体在这次暴雨中的表现,真的是灾难性的。昨晚广为流传的一张“郑州挺住”的图片,来自“郑州每日头条”,上面还有水印,是英语“Chinese Festivals”,应该是春节时候做的图,在PS的时候忘了处理。
有一位郑州医生到外地医院看望岳父,接到朋友问候打开电视想看家乡暴雨的消息,发现河南卫视正在播放抗日神剧,他又看了几个河南的电视台,没有一个实况报道暴雨的。后来学院派的展江教授在微博就此质问河南卫视,后者才回复说已撤抗日神剧,立刻派员直播。
“郑州发布”的一条微博,很好地展现了机构媒体在此类悲剧性灾难中的表达积习:“@千万郑州人:暴雨虽然很大,但坚强乐观的郑州人不怨天尤人,万众一心积极抗洪,我们坚信,这场历史罕见的大雨过后,城市会更干净,草木会更加翠绿旺盛!千万郑州人民有信心有能力战胜突入其来、超过历史峰值的暴雨灾害!“
“城市会更干净,草木会更加翠绿旺盛”,这是一种所谓的“历史视角”,但在他们提前宣布未来美好生活的时候,却完全不会考虑,在城市更干净之前,可能还漂浮着尸体。二十多年前读大学的时候,和同样来自河南的朋友一起了解板桥水库溃坝事件,他告诉我:“水退去后,有的地方庄稼长得特别旺盛,因为那里曾经有尸体化为肥料。”
在我看来,这条微博最大的问题,在于开头“@千万郑州人”,根本不存在一个叫“千万郑州人”的微博用户,有的只是具体的、活生生的下班不能回家、在家里也停水停电的郑州市民,而他们是根本收不到这个“@”的。这反映出机构媒体的一种“虚构式感动”的思维,他们看上去泪流满面,却完全和具体的人无关。卢梭说,“自然人具有天然的怜悯心,他们不忍看到其他有感觉的生物、特别是自己的同类遭受痛苦或灭亡的打击”,在这些机构媒体里,自然人似乎不太多。
于是,人们只能在自媒体和短视频中去观看郑州暴雨中的灾难,只能自己想办法拨打求救电话。今天早上另一条刷屏的信息是来自知乎的“暴雨自救指南”,这是一个隐喻,面对这样的灾难,你只能依靠自己。
真正有力的记者在干嘛?我在郑州的朋友、调查记者孙旭阳,已经离开这个行业五年了。昨晚,他认识到危险,冒着大雨趟着水去抢购了几桶矿泉水和一点食物,后来在自家8楼阳台上找到一点信号,给大家报了平安。一个优秀的前媒体人,能做的也只是自救而已。
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,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
0 Comments